#图文打卡计划#
近日,美国商务部向马来西亚政府发出“最后通牒”,要求其建立英伟达高端芯片的全链路追踪系统,重点监控A100/H100等算力芯片流向,防止经第三方转运至中国大陆。据路透社披露,美方技术审查团队已进驻槟城半导体产业集群,强制要求云计算服务商提供服务器安装位置的实时GIS坐标。对此,马来西亚贸工部宣布成立半导体物流监控特别工作组,但强调“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科技战前哨”。
中国商务部6月18日紧急召见美国驻华使馆经济参赞,严正抗议美方将出口管制武器化的行径。发言人指出,美国近三个月已向越南、新加坡等12个东盟国家发出类似指令,这种“芯片殖民主义”严重扰乱全球半导体供应链。数据显示,马来西亚占全球芯片封测市场份额27%,美方管制已导致当地企业损失超15亿美元订单。
科技战火同时向人工智能领域延烧。美国国土安全部6月15日将中国深度求索(DeepSeek)等4家AI公司列入实体清单,禁止联邦机构使用其大模型产品。值得关注的是,DeepSeek代码在GitHub开源社区下载量突破300万次,美方禁令被指“既封不住技术,更拦不住市场”。中国网信办随即宣布,将审查境外AI产品在华数据合规性,被外界视为对等反制。
美国对他国施加科技管制由来已久。1987年,美国曾以“东芝秘密对苏联出售精密机床”为由,援引《出口管理法》对日本东芝实施制裁,迫使日本政府强化出口审查。此次美国要求马来西亚建立芯片追踪系统,与当年施压东芝集团如出一辙,均是通过政治手段将“技术盟友”纳入本国技术对外管制体系,暴露出美国长期将经贸问题“安全化”的冷战思维延续。
近年来,美国针对中国的科技管制屡有发生。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,施压台积电、三星等断供高端芯片,导致全球5G供应链震荡。此次针对英伟达芯片的物流监控,实质是“华为模式”的升级——从直接断供转向构建第三方拦截网,标志着科技战从“企业狙击”转向“产业链阻断”。马来西亚作为全球封测重镇遭波及,再现了当年欧洲半导体设备商被迫在中美间选边的困境。
两年前,美国还联合荷兰ASML、日本尼康限制对华出口EUV光刻机,现在又拉拢东盟国家监控芯片转运,这些无疑不是无关的孤立事件,而是形成了一种战略上的呼应。比较一下,可以发现,这些事件均采用“技术链关键节点控制”策略,要么是封锁制造端设备,要么是卡死封测物流端,构成了半导体遏华的“钳形攻势”。马来西亚“不做科技战前哨”的声明,恰似当年荷兰外贸大臣“不愿成为美国附庸”的表态,揭示盟友在技术霸权下的挣扎。
将所有这些事件串联起来,美国技术遏华的三重演进昭然若揭:冷战时期的技术断供(东芝)→ 全球化时代的供应链切割(华为)→ 数字冷战时代的生态封锁(芯片+AI双战线)。当前对马来西亚的施压,本质是将半导体地缘化——正如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用补贴重构产业版图,如今通过物流监控强行划分“技术势力范围”。而中国审查境外AI数据合规的反制,与欧盟GDPR抗衡美国科技巨头的逻辑相似,凸显数字主权博弈已成全球常态。
历史总是押着韵脚前行:1987年东芝机床引发美日贸易战,37年后英伟达芯片再掀科技冷战,变的只是技术代际,不变的是霸权逻辑。
